top of page
【倉頡同學會】第23集│月亮愈夜愈涼(附中英字幕)

【倉頡同學會】第23集│月亮愈夜愈涼(附中英字幕)

播放影片
月-thumbnail-02.png

月亮愈夜愈涼

𡕩.png

「儍」、「糉」傻皆從「𡕩」,「𡕩」是笨重愚鈍的大猩猩。《漢字源流字典》:

 

「𡕩當是由夒發展來的。  金文夒  (   )原象身體奘大、毛髮披散、傻頭傻腦的大猩猩形,用以表示蠢笨之義。後來簡化作  。篆文分化為二體。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㚇與𡕢。㚇俗作𡕩;或另加四點作𡕰,突出頭腦像米糊一樣糊塗之意。」

夒-金文.png
夒-簡化.png

「波」,水面起伏搖動,「婆」亦有舞動義,樹影婆娑。婆娑是連綿詞,婆單獨用亦有茂盛、搖擺義。《壽洪太母七十序》:「凡木之婆然者,必也其根之堅實者也。」今「婆」多用作指年長女性,未知「波」這裡只表聲,還是跟「婆」的姿態有關。

羅是捕鳥用的網,亦指竹編的篩子,與「籮」同。「鑼」的外形就似一個「籮」。

「尚」是高大寬敞的建築物,引伸有寬闊、流暢義。「掌」是手部最寬闊的位置;「裳」流淌下垂,二字皆取義自「尚」。

「京」是高樓象形,表示高大。「亮」從「京」從「人」,人處高處,景色明亮了然(段玉裁)。「涼」從「水」從「京」。蘇軾《水調歌頭》:「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」「涼」有稀薄、寒冷的意思。

日上枝上,「彡」是太陽的光線。「昜」原指升起的太陽,引伸為開朗,流通無阻。「暢」、「腸」皆從「昜」取義。

EP23_文化小識

文化小識

文化小識-尚.jpg

以鵝掌比衣裳,希望沒礙了大家穿漢服的雅興。

文化小識-羅.jpg

銅鑼,竹籮,還有多啦A夢的至愛,銅鑼燒。

文化小識-波.jpg

王安石說「波者,水之皮也」,被蘇軾嘲笑反問「滑」是否「水之骨」?(《鶴林玉露》)

但話說回來,波,又確像水的表層皺起:「風乍起,吹皺一池春水。」(馮延巳《謁金門》)

bottom of page